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1.本文解读《周易·系辞上传》第十章最后一段:“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2.“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易经》,是圣人籍辞、变、象、占,来穷尽人所未见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深奥之理,来探索人所未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变化的几微之象,来揭示人所未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运行的神奇之道。(清)王夫之先生说:“极而至之、研而察之者,神也。圣人之神合乎天地,而无深不至、无几不察矣。”因此,《易经》之特色:是极深、研几、惟神也!
3.“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万事之理,至深难测;天下之志(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藏形难通。《易经》,至精者也;“深”者,精之藏。(明)来知德先生说:“惟精故极深,未有极深而不至精者。通天下之志,即发言处事受命如响也。”同人卦《彖传》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何以通呢?《大象传》云:“君子以类族辨物。”故(台)刘君祖先生说:“彻底分析清楚各个族群之间的差异,尊重其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谋求族群的和谐。然后存异求同,往人性深处去发掘共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虚心深求,一定可以找到。”因此,学《易》者,当以有君子之为而自勉!
4.“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天下万事之变,几微难见;天下之务,其来无穷。《易经》,至变者也;“几”者,变之微。(元)保巴先生说:“‘几’者,至微至隐,动而未形,有无之间,故谓之:‘几’”。惟变故研几,未有知几而不通变者。知几察变,宗旨有二: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唯变所适,摆正自我位置。循此而行,始能成就自己一生中该干并能干之事。因此,学《易》者,当为善知自己的几微之象而自律!
5.“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处之“疾”本亦有似矢(箭)之快的意思,但有一发中的之欲、忽视迂回顺势之缺!故此强调不疾而速!进而言之,此处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乃是形容“神”本无“速”,亦无“至”,而是“感而遂通者也。”犹如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知而无不觉,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南师(怀瑾)说:“《易》最高最终目标是通神。”超于物而不囿于物,即神之所为。然通神亦有层次之分:常说的有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五通,此外还有六通,十通等讲究,均非常人能达之境矣!古贤云:“无知者言无不知也;若言有知,则有所不知也;惟其无知故能竭两端,《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无知则神矣!”学《易》者,当以此语为警也!
6.“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乃是圣人的致用之道四焉者。(清)王夫之先生说:“用四而道于一也!”至精、至变、至神,乃易之体;唯深、唯几、唯神,乃易之用。(明)藕益法师云:“谓圣人之道不全诠于易书中可乎?”读此法语,顿然想起:“一尘不染,万法皆空”!
7.综上所述:将本段译为今文,是否可作如下表述:
8.《易经》,是圣人籍辞、变、象、占,来穷尽人所未见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深奥之理,来探索人所未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变化的几微之象,来揭示人所未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运行的神奇之道。因此,《易经》之特色:是极深、研几、惟神也!
9.天下万事之理,至深难测;天下之志(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藏形难通。《易经》,至精者也;“深”者,精之藏。惟精故极深,未有极深而不至精者,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易》者,当以有君子之为而自勉!
10.天下万事之变,几微难见;天下之务,其来无穷。《易经》,至变者也;“几”者,变之微。惟变故研几,未有知几而不通变者。知几察变,宗旨有二: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唯变所适,摆正自我位置。循此而行,始能成就自己一生中该干并能干之事。学《易》者,当为善知自己的几微之象而自律!
11.此处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乃是形容“神”本无“速”,亦无“至”,而是“感而遂通者也。”犹如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知而无不觉,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易》最高最终目标是通神。超于物而不囿于物,即神之所为。然通神亦有层次之分,均非常人能达之境矣。古贤云:“无知者言无不知也;若言有知,则有所不知也;惟其无知故能竭两端,《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无知则神矣!”学《易》者,当以此语为警也!
12.“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乃是圣人的致用之道四者,“用四而道于一也”。至精、至变、至神,乃易之体;唯深、唯几、唯神,乃易之用。(明)藕益法师云:“谓圣人之道不全诠于易书中可乎?”读此法语,顿然想起:“一尘不染,万法皆空”!
1.本文解读《周易·系辞上传》第十章最后一段:“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2.“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易经》,是圣人籍辞、变、象、占,来穷尽人所未见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深奥之理,来探索人所未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变化的几微之象,来揭示人所未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运行的神奇之道。(清)王夫之先生说:“极而至之、研而察之者,神也。圣人之神合乎天地,而无深不至、无几不察矣。”因此,《易经》之特色:是极深、研几、惟神也!
3.“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万事之理,至深难测;天下之志(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藏形难通。《易经》,至精者也;“深”者,精之藏。(明)来知德先生说:“惟精故极深,未有极深而不至精者。通天下之志,即发言处事受命如响也。”同人卦《彖传》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何以通呢?《大象传》云:“君子以类族辨物。”故(台)刘君祖先生说:“彻底分析清楚各个族群之间的差异,尊重其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谋求族群的和谐。然后存异求同,往人性深处去发掘共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虚心深求,一定可以找到。”因此,学《易》者,当以有君子之为而自勉!
4.“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天下万事之变,几微难见;天下之务,其来无穷。《易经》,至变者也;“几”者,变之微。(元)保巴先生说:“‘几’者,至微至隐,动而未形,有无之间,故谓之:‘几’”。惟变故研几,未有知几而不通变者。知几察变,宗旨有二: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唯变所适,摆正自我位置。循此而行,始能成就自己一生中该干并能干之事。因此,学《易》者,当为善知自己的几微之象而自律!
5.“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处之“疾”本亦有似矢(箭)之快的意思,但有一发中的之欲、忽视迂回顺势之缺!故此强调不疾而速!进而言之,此处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乃是形容“神”本无“速”,亦无“至”,而是“感而遂通者也。”犹如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知而无不觉,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南师(怀瑾)说:“《易》最高最终目标是通神。”超于物而不囿于物,即神之所为。然通神亦有层次之分:常说的有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五通,此外还有六通,十通等讲究,均非常人能达之境矣!古贤云:“无知者言无不知也;若言有知,则有所不知也;惟其无知故能竭两端,《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无知则神矣!”学《易》者,当以此语为警也!
6.“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乃是圣人的致用之道四焉者。(清)王夫之先生说:“用四而道于一也!”至精、至变、至神,乃易之体;唯深、唯几、唯神,乃易之用。(明)藕益法师云:“谓圣人之道不全诠于易书中可乎?”读此法语,顿然想起:“一尘不染,万法皆空”!
7.综上所述:将本段译为今文,是否可作如下表述:
8.《易经》,是圣人籍辞、变、象、占,来穷尽人所未见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深奥之理,来探索人所未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变化的几微之象,来揭示人所未悟的宇宙万物之所以运行的神奇之道。因此,《易经》之特色:是极深、研几、惟神也!
9.天下万事之理,至深难测;天下之志(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藏形难通。《易经》,至精者也;“深”者,精之藏。惟精故极深,未有极深而不至精者,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易》者,当以有君子之为而自勉!
10.天下万事之变,几微难见;天下之务,其来无穷。《易经》,至变者也;“几”者,变之微。惟变故研几,未有知几而不通变者。知几察变,宗旨有二: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唯变所适,摆正自我位置。循此而行,始能成就自己一生中该干并能干之事。学《易》者,当为善知自己的几微之象而自律!
11.此处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乃是形容“神”本无“速”,亦无“至”,而是“感而遂通者也。”犹如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知而无不觉,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易》最高最终目标是通神。超于物而不囿于物,即神之所为。然通神亦有层次之分,均非常人能达之境矣。古贤云:“无知者言无不知也;若言有知,则有所不知也;惟其无知故能竭两端,《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无知则神矣!”学《易》者,当以此语为警也!
12.“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乃是圣人的致用之道四者,“用四而道于一也”。至精、至变、至神,乃易之体;唯深、唯几、唯神,乃易之用。(明)藕益法师云:“谓圣人之道不全诠于易书中可乎?”读此法语,顿然想起:“一尘不染,万法皆空”!
《易经*系辞》辨析
下一篇: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