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生中的十大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生中的十大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年十大习俗?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1.++
春节前后,古人要拜的神是很多的,包括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灶王爷、除夕夜拜福禄寿三神、年初二或初五拜财神、年初八拜太岁、年初九拜玉皇大帝等等。
当然,比++还重要的是,要祭拜祖先,他们才是家里最重要的大神,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2.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团年饭、团圆饭、围炉。
古人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的习俗,早在南北朝就有记录。《荆楚岁时记》里说,每逢岁末,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守岁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饮酒,吃团年饭。
现代人吃年夜饭,一般在除夕的下午或晚上,先++祭祖,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中国按照各地风俗的不同,会在饭桌上准备一些意头好的食物,比如鱼类寓意年年有余、汤圆象征团团圆圆,饺子代表“更岁交子”、长面条表示长寿、年糕意味年年高等。
3.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熬年。古人在除夕夜晚守岁,所有房子都点燃灯烛,通宵不灭,一家人围炉闲聊,守夜等待新年。
灯火通明,是要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古人用守岁的风俗,来表示对新年的期待,对时间的珍惜。
4.春联
春联是一种春节装饰物,用毛笔书法写在红纸上,然后贴在门口或墙上。
春联一般分上下联,字数不限,关键是上下联字数必须要对等。写春联,还讲究对仗和平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发三四声(仄音),下联的尾字发一二声(平音)。
按照古代惯例,贴春联的时候,上联要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不能搞反了。
春联的风俗,一般认为是源于古代的桃符或者宜春帖。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还会贴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红色喜庆装饰物,统称为贴年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生中的十大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生中的十大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