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同的地区有各种不同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不同的地区有各种不同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老舍《北京的春节》 斯妤《除夕》描述有何不同?
不同之处表现在:
1、斯妤的《除夕》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九,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年饭的情景和那天作者一家的活动,是写的“自己”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是局部。
2、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习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写的是北京人是怎么过年的,是大场面,是个整体。
拓展资料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斯妤的《除夕》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九,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年饭的情景和那天作者一家的活动。
同样是写除夕,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本文和上一篇短文对此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同的地区有各种不同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同的地区有各种不同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