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世俗与风俗的区别是什么?
世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ì sú,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世间不知变通的、拘泥的习俗 ,非宗教的;俗人,普通人;流俗;庸俗。
风俗是汉语词语,拼音是fēng sú,意思是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出自《诗序》。1.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宋 司马光《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
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中国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2.指民间歌谣。
《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本质概念不一样,世俗一般是指一个社会在不同的年代的世人大家普遍公认并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而风俗通常则是指某个地区或一个宗族当地的风格与行为习惯。二者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世俗是指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而风俗可能单指某个地区或区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线咨询